网站首页医院简介院长致辞组织机构医院荣誉院长信箱科系简介专家介绍设备介绍
公告通知院内活动新闻动态全员培训科研科教成功案例信息交流患者反馈
在线挂号预约须知预约流程专家出诊联系我们继续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学习专栏
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详细信息

基孔肯雅热的相关科普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52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名称源自当地语言 “弯曲” 之意,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肢体弯曲的典型姿态。病毒直径约 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 RNA,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蚊子叮咬: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 8-10 天后具有传染性,终身携带病毒

高危场景:热带 / 亚热带地区(非洲、东南亚等),夏秋季高发,积水容器(花盆、轮胎等)是蚊子孳生地

 无直接人传人案例,实验室气溶胶传播罕见

急性期(发病 2-5 天):突发高热(39-40℃)、头痛、肌肉关节剧痛(“断骨热”)、恶心呕吐,80% 患者出现充血性皮疹(从躯干蔓延至四肢,伴瘙痒)

恢复期:关节疼痛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 3 年以上,严重者出现关节僵硬影响活动

重症警示:少数患者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

防蚊灭蚊:清除积水(翻盆倒罐)、使用蚊帐 / 纱窗、喷洒杀虫剂

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暴露部位涂含避蚊胺的驱蚊剂

 旅行注意:前往疫区前查询疫情,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清晨 / 傍晚)外出

早诊早治: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重症(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